肌营养不良在中医典籍中多归属于"痿证"范畴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"治痿独取阳明"的重要观点,指出此证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。中医认为,肌肉的荣养依赖于脾的运化和肾的滋养,脾肾亏虚则肌肉失养。
一、中医对肌营养不良的认识中医理论将肌营养不良主要归因于脾、肾、肝三脏功能失调。脾主肌肉,主运化水谷精微;肾藏精,主骨生髓;肝藏血,主筋。三脏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肌肉萎缩、无力等症状。特别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者,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。
二、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型:表现为肌肉消瘦、四肢无力、食欲不振、面色萎黄等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肝肾阴虚型:除肌肉无力外,还有腰膝酸软、头晕目眩、五心烦热等症状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展开剩余47%气血两虚型:肌肉无力伴有气短懒言、心悸失眠、面色苍白等,舌淡,脉细弱无力。
三、日常调护建议饮食调养:
多食健脾益气的食物,如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红枣等。可适当食用牛肉、鸡肉等温补之品。饮食宜细软易消化,少食生冷油腻。
起居有常:
避免过度劳累,保证充足睡眠。中医认为"久卧伤气",应保持适度活动。
情志调节:
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忧思过度。中医认为"思伤脾",情绪不畅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。
适度运动:
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,以不感到疲劳为度。可先从简单的手指操、足部运动开始。
中医强调"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",对于肌营养不良的调理重在扶助正气,通过健脾益气、滋补肝肾等方法,改善气血生化之源,使肌肉得以濡养。调理过程需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信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