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动用数十万兵力、打了整整一个月、余波拉扯十年的边境战争,在越南高中历史教材里只剩11行。四页纸蒸发成一串短句,这不是魔术,是选择。问题来了:是谁在按下删除键?删掉的,不只是文字,还是一个国家的记忆与立场。这11行,到底想藏住什么,又怕谁看见什么?
一边说别翻旧账,合作最重要;一边说历史不能失真,删了等于再伤一次。越南史学界内部早有拉扯,有人主张淡化,有人坚持记录。河内大学的武阳宁教授2016年直言不满,可最后也只能无奈签字。更吊人胃口的是:删减不是学术问题,像是外交手术,刀口对着教科书,止血给现实看。可这刀,到底是谁握着?
把时间倒回去。上世纪50到70年代初,中越是并肩的战友,中国援助枪炮粮秣、医生工程队,一直帮到越南统一。1975年统一后,风向变了:越南靠向苏联,1978年底进柬埔寨,推翻红色高棉。中国认为越南在东南亚玩霸权,边境上又有武装越线、挑衅摩擦。1979年2月17日,中国从广西、云南两路出兵,对越发起自卫反击,迅速推进到高平、曹邦、谅山等地。3月5日宣布撤军意图,3月16日部队收回;越方3月7日全国动员,称之为“保卫北部边境”。表面撤军,边境却没安生。80年代初,越军占法卡山、扣林山主峰并炮击对岸,中国边防反击;1984年老山一线成焦点,阵地反复争夺,十年拉锯。1989年越军撤出柬埔寨,关系转暖;1991年恢复外交;1999年签陆地边界条约。2000年,越南启动高中历史教材修订,起草时北部边境战争原本写了四页,后来一路瘦身。理由很现实:敏感议题,少写为妙。
表面一静,像雨后路面干了,其实地下水还在流。90年代初两国关系修复,边贸升温,人情往来多了,教材就开始降温。越南对外有需求:经济起飞要外资,厂房要订单,与中国的贸易、投资、产业链都是真金白银,何必翻旧账坏气氛。于是,战争被挪进教材角落,像把一口大钟塞进抽屉。与此同时,另一套叙事不断加固:越方强调“保卫祖国”,讲军民抵抗意志,细节却停在朦胧处;而在中国课堂,这一段作为自卫反击的案例被系统讲授,战斗序列、作战目标、撤军节点,一个不落。普通人怎么想?边境商贩更关心明天能不能顺利过关,大学生刷题时发现几乎不考这段,就默默翻页;越南学者里也有人提醒:删得太狠,年轻人以后遇上南海争端,缺历史坐标,心里没底。2016年越南教育部征求意见,有专家提加西沙、南沙、北部边境节点,推进却缓慢。2018年教材再改,核心没变。2019年媒体还在讨论“该怎么讲”,2022年学界继续喊话要补课。低潮像湖面平静,底下暗流绕着礁石打转。
现在看去,海面平滑,船队相向而行。两国贸易额早已跨过2000亿美元,跨境产业链越织越密,工厂昼夜运转,高铁基建也有合作意向。表面平息,隐患却换了形态:南海角力不下,越方推进岛礁设施,中国常态化巡航,舆论一烘,一句“历史别提了”就不灵了。新的障碍也出现:社交媒体把情绪放大,越南年轻人对抗法抗美如数家珍,对1979年的空白却无从下嘴;中国学生对边境作战脉络越来越熟,遇到网络争吵,双方各背各的课本。越南高考历史几乎不考这题,学了也像过眼云烟;学者建议补充,主管部门怕刺激双边关系;企业盯着订单,部门盯着稳定,最后都让给了“先发展”。分歧在悄悄加深:越南希望在南海争议上强化主张,却不愿北部边境的记忆牵扯国内情绪;中国在教材里加深边防记忆,以防忘战必危。看上去和缓,实际上彼此的历史坐标在往两边挪。和解不是无望,但前提是承认彼此的记忆权,而不是把记忆塞进抽屉。
直说吧,把四页折成纸飞机,只剩11行,是个聪明的外交手法吗?真要夸,也只能夸会做选择题:对自己不利的,就打码;对合作有利的,就放大。可问题是,讲“和平”时遮遮掩掩,讲“警惕”时又让学生一头雾水,这不是左右互搏吗?既说要让下一代有底气,又把关键一页撕掉,底气从哪儿来?看着像稳妥,其实像把地毯里的沙子往里再塞一把,绊脚早晚的事。
到底是把历史抹薄一点更利于生意,还是把真相讲透才有长期安全?一方说淡化是成熟务实,另一方说直面才是负责任。如果每到敏感处就按删减键,等到南海风高浪急,谁来补那段缺课?评论区见,你站哪一边?
股票配资信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